2025年9月1日,大连工业大学海洋食品加工与安全控制全国重点实验室朱蓓薇院士团队在国际Top期刊《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Q1,中科院1区,IF2024=13.2)发表题为“Macrophage-targeted polyphenol-armored nanoparticles synergistically attenuate colitis by suppressing TLR4/Myd88/NF-κB and modulating gut microbiota”的研究性论文。该文通讯作者为大连工业大学海洋食品加工与安全控制全国重点实验室胡蒋宁教授。本研究聚焦于炎症性肠?。↖BD)的精准治疗策略。IBD包括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病因涉及遗传易感性、免疫失衡、肠道菌群紊乱及环境因素,其核心病理机制是肠黏膜屏障破坏与免疫持续激活。临床现有药物(如氨基水杨酸类、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和生物制剂)虽能缓解部分症状,但疗效有限,且常伴随耐药、严重副作用及缺乏靶向性等问题。因此,开发能精准定位炎症部位、维持高局部药物浓度并修复黏膜屏障的新型递药系统成为亟需。绿原酸(CA)作为植物多酚,具备抗炎、调节肠道菌群及修复屏障等作用,但因体内代谢快、生物利用度低而受限。研究团队通过辣根过氧化物酶催化聚合,将CA转化为结构稳定的纳米颗粒(CA NPs),虽提高了稳定性,但其表面羟基导致非特异性黏附,降低了炎症部位药物富集效率。
为突破这一瓶颈,该研究构建了以CA NPs为核心、以甘露糖修饰壳聚糖(MCS)为外壳的靶向递药系统(CA NPs@MCS)。该系统利用巨噬细胞表面高表达的甘露糖受体介导内吞,实现炎症部位的高效定向递送,并通过抗氧化、抑炎、屏障修复和菌群调节等多重机制协同发挥治疗作用。该设计有效解决了传统IBD治疗中局部药物浓度不足与靶向性差的问题,展现出精准治疗的广阔前景。
成果介绍
原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16/j.cej.2025.167934

为突破这一瓶颈,该研究构建了以CA NPs为核心、以甘露糖修饰壳聚糖(MCS)为外壳的靶向递药系统(CA NPs@MCS)。该系统利用巨噬细胞表面高表达的甘露糖受体介导内吞,实现炎症部位的高效定向递送,并通过抗氧化、抑炎、屏障修复和菌群调节等多重机制协同发挥治疗作用。该设计有效解决了传统IBD治疗中局部药物浓度不足与靶向性差的问题,展现出精准治疗的广阔前景。
成果介绍
- 炎症性肠?。↖BD)的特征是慢性、反复发作的胃肠道炎症。现有药物治疗存在显著局限,尤其在精准递药、病灶部位的靶向富集及长期安全性方面亟待突破。为应对这些挑战,该研究采用仿生酶催化聚合策略,在辣根过氧化物酶(HRP)作用下合成了具有优异生物相容性和稳定性的绿原酸纳米颗粒(CA NPs)。在此基础上,通过甘露糖修饰壳聚糖(MCS)对CA NPs进行功能化,构建了一种新型的多酚包覆纳米颗粒(CA NPs@MCS),实现对巨噬细胞的特异性靶向。研究结果表明,CA NPs@MCS 能有效促进促炎型巨噬细胞(M1型)向抗炎型巨噬细胞(M2型)极化,显著抑制 TLR4/MyD88/NF-κB 炎症信号通路,降低氧化应激水平和促炎细胞因子的产生,从而发挥显著的抗结肠炎作用。此外,CA NPs@MCS 显著恢复了受损肠黏膜屏障的完整性,并通过提高微生物多样性和增加有益菌丰度,显著改善了肠道菌群失衡,促进肠道稳态重建。综上所述,所构建的CA NPs@MCS纳米载体不仅为绿原酸等多酚类药物的精准递送提供了有效途径,也为未来结肠炎的精准治疗与综合管理提供了新思路和科学依据。
原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16/j.cej.2025.167934
